大同新闻网

唯有平城多忍冬
2025-04-29 17:13:49  作者:周智海  

北魏忍冬纹灰陶壶


  谷雨还寒。古平城消融了最后一场飞雪,终于迎来晴和。百花在东风中仰面争荣。好友问我,尝闻以花喻城,何花可彰显平城的气质与精神?我答:唯有忍冬。

  

  溯古追今,汉时张骞凿空,丝绸之路贯通中西,文明由此交融升华。公元398年,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,彼时,平城成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。中西交融文化合流的时代大幕随之开启。忍冬花随着器物的交换、佛法的流布,以及民族之融合,在平城悄然绽放。

  

  太平真君六年(445)九月,平城“寒流”来袭,太武帝拓跋焘诏令北魏全境灭佛。一时间,“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,尽皆击破焚烧,沙门无少长悉坑之。”史称“太武法难”。452年,其孙拓跋濬即位后下诏恢复佛法。“和平初,师贤卒,昙曜代之,更名沙门统。……昙曜白帝,于京城西武州塞,凿山石壁,开窟五所,镌建佛像各一。高者七十尺,次六十尺,雕饰奇伟,冠于一世。”忍冬出现在昙曜五窟中第18窟菩萨的花冠上,吐露长春之蕊,庄严法相。

  

  太和年间,在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鼎力相助下,孝文帝锐意改革,全力汉化,这一时期,革故鼎新、胡汉融合之风自平城而起,迅速传遍北魏全境。忍冬花也随之变化,或繁或简,或精致或多变,出现在云冈石窟中期的洞窟中。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《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》中首次明确了平城“忍冬”:“中部第八洞(现编号为第12窟)柱廊内墙东南转角处,有一八角短柱,立于勾栏上面,柱头略像方形小须弥座,柱中段以莲瓣雕饰,柱脚下又有忍冬草叶……”;在云冈石窟调查研究长达6年的日本学者长广敏雄则将此一时期的装饰特色概括为“花的文化”。

  

  迁都洛阳之后,平城忍冬花叶又有变化,云冈石窟第35、39窟窟门上部雕饰的忍冬纹更为简约纤细。

  

  我们可以想见,平城时期,忍冬花盛开在太和殿、盛开在思远佛寺、盛开在明堂、盛开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衣袂上……

  

  而在平城郊外,司马金龙墓在1965年破土出世,时光仿佛还停滞在北魏太和八年(484),被遗落在墓室深处的石棺床,以缠枝四叶忍冬纹为边饰,舒展流畅,忍冬缠绕的枝条中雕有伎乐天人,他们手持北魏乐器,与中国传统的虎、狮、龙、人面鸟等奇禽瑞兽齐声共舞。

  

  一把滚印着忍冬纹的灰陶壶,在2013年御东御府北魏墓群中出土,陶壶上的平城忍冬,在时光的明暗中,古朴素雅、错落平实,其颈部、肩部与腹部的忍冬花,起伏如波,藤蔓不断。可知平城时期,忍冬纹已然深深印刻在市井的生活和百姓的起居之中。

  

  哪一个首都,能将忍冬,如此深刻地镌造在时光的印记中?哪一个首都,又能如忍冬般谦恭地融合着文明?

  

  只有平城。

  

  而古老的平城亦如忍冬花一般,“霜雪却不妨,忍冬共经腊。”不畏严寒,越冬不死。

  

  北魏后期,孝文帝迁洛后几年的消耗,北方六镇的经济已经完全空虚,自宣武帝元恪太和二十三年登基(499年)后,朝纲不振,官场奢侈成风,政府财力日乏,皇帝缺乏有力手段控制局面,北部边镇频频告急。北方六镇政治性的丧失,军事性的降低,经济上的破产,组织结构上的混乱,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,变乱蓄势已久,一触即发。孝明帝末年,长期戍守北边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,遂于正光四年(523)爆发六镇起义,关陇、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,辉煌近百年之久的北魏都城平城,毁于此次兵变。

  

  五代十国时,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,大同自此脱离中原政权控制,成为辽、金与中原王朝长期争夺的焦点。中原失去北部屏障,导致北宋屡次北伐试图夺回大同,均以失败告终。

  

  公元1122年,金兵攻陷大同。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中的《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》中,寓居于此的南宋通问副使朱弁撰文记述当时之兵燹:“辽末以来,再罹烽烬。楼阁飞为埃坋,堂殿聚为瓦砾,前日栋宇所仅存者,十不三四。”这座辽国瑰丽的陪都西京,在战火中满目疮痍。

  

  数十年后,成吉思汗亲率领大军围住西京,经七天七夜鏖战,西京大同府陷落,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城市,再次满目废墟……

  

  历史的册页中,平城有着平和时光,也不时遭逢战乱。1368年,朱元璋称帝建明后,命徐达、常遇春率军北伐。他们的军队从淮河入黄河,最终攻占大同。

  

  明末,姜瓖反正,多尔衮围困大同数月,入城后,恨城内兵民固守,下令屠城——“官吏兵民尽行诛之”,“隳其城睥睨五尺”,邻近各府、县等地区亦遭屠戮,史称大同之屠。清军在大同的屠城,在人数上、时间上都超过了“扬州十日”和“嘉定三屠”。

  

  “忍冬藤,生凌冬,不凋,故曰忍冬。”平城,一次次沉沦,又一次次从罹乱中站立起来,一如向着寒光霜剑凌寒生长的忍冬花。

  

  石不能言最可人。溯武州川而上,在古老沧桑的石窟中,一朵朵谦卑柔软的忍冬花伸展枝条,在寒风中抖落掉冰霜,在斧凿中挺拔出身姿,在坚硬中隐忍着冲和。漫步大同的山间田野、公园小区,金银忍冬、红花忍冬、葱皮忍冬、糙毛忍冬傲雪青翠,御寒而生。如今,在文旅的春风中,平城忍冬崇光焕彩——

  

  在松风阵阵的善化寺,忍冬绽放在玄铁铸成的花池铁围上;

  

  在车声辚辚的平城桥,忍冬绽放在砂岩镌刻的栏杆上;

  

  在垂柳依依的护城河,忍冬绽放在青石铺就的便道上;

  

  在笑语喧喧的东南邑,忍冬绽放在历久弥新的瓦肆间……

  

  忍冬,是镌刻在平城历史缝隙中的绚烂皇朝旧影,更是凿铭在武州山石窟中万众景仰的一代精神图腾。

  

  处处可见忍冬的京华,唯有平城;最能代表平城的花朵,唯有忍冬!(编辑:赵小霞)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
2008-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: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-1